发布时间:2025-10-15 18:03:16    次浏览
曹奎商丘师范学院是2000年升本的普通本科院校,位于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学校占地面积2000多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622人,其中专任教师1150人。教师中教授110人、副教授280人,博士197人,硕士649人,应天学者、特聘教授5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等各类省级以上称号者60多人次。学校设置67个本科专业,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5000多人,生源遍布全国29个省、市(区)。近年来,学校努力践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坚持走“内涵式、本土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之路,目前已经建成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50多项。拥有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创新团队等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平台30多个。4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项,其中1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办学水平逐步提升,社会声誉日益彰显。2011年以来,在网大高校排行榜的位次逐年跃升。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排名第355名,进入中国内地大学400强。2014年11月,被确定为河南省整体转型试点高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商丘师范学院转型发展取得的成绩源于近几年学校领导班子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主要任务、发展路径、工作举措等方面的思想统一,得益于全校教职工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实践探索。审时度势科学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商丘师范学院传承“应天归德,智圆行方”的校训,弘扬“学以求真,行尚笃信”的校风。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为己任,以服务需求促发展,以服务需求促提升,努力建设一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面向生产实际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过程中,努力探索与追求专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统一。2010年10月以来,学校领导班子认真研判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及时提出了“内涵建设有特色,科学发展上水平”的工作思路,确定了学校转型发展总体目标:2020年前后,建成一所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有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的开放性、应用型、国际化的高水平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人才分类培养新体系,培养“专业基础厚,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创新思路宽”的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瞄准河南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关停并转”一批老专业,改造一批旧专业,新上一批需求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重点建设专业,打造一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需专业(群)。在专业建设中积极探索校企共建专业和行业学院新体制,围绕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区域城市功能定位调整优化现有学科专业体系,建立服务“三大战略”规划和“四个河南”建设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型专业(集群)。科研转型与社会服务目标:在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中,科研工作不是弱化而是要强化。继续保持基础研究的良好态势,加快由学术性研究为主导向应用科研转化,向应用研发和技术创新转型提升。继续实施“学术高地打造工程、三级科研平台打造工程、高层次项目突破和带动战略、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力争建设30个具有较高研发水平的科研平台和社会基地,为应用技术研发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大幅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凝神聚气着力完成转型发展重点任务转型发展是一项综合改革工程,要从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社会服务能力和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改革。(一)建设应用型专业体系。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改造和优化现有专业。创新专业建设模式,推进专业共建和行业学院建设。重点打造“信息工程类、能源化工类、电气控制类、文化传媒类、测绘土建类、生物工程技术类”等专业集群,加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特需”专业集群建设,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核心、一强化、三结合”的“113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培养高素质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途径,吸引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过程管理,将职业资格标准引入培养方案,与行业资格证书机构对接。加快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力度,大力支持教师开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习实训环节,逐步健全完善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新模式。(三)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三百计划”,即“百名行业导师进校园、百名企业导师进课堂、百名专任教师进企业”,本着“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建立专兼结合的应用型专业教学团队。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政府部门接受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改革教师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实施教师考核评价的分类管理,探索建立适应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教师职称分类评聘机制。(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坚持应用性科研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积累,促进新技术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先进技术转移和创新。打造一批有影响的面向社会服务的科研平台和服务团队。坚持走“本土化、特色化”科研之路,继续加强分子诊断、生物精炼、自动控制、能源化工、农作物繁育、功能性食品等领域研发,继续推进汉梁文化、商文化、火文化和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咨询服务和决策建议。(五)完善学校转型发展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以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重点,大力推进战略协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管理运行机制、教师培训机制、工作协调机制创新。学校成立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转型发展试点工作领导组,具体负责协调和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的各项工作;成立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组、协同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作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组、综合协调与治理结构完善工作组四个工作组,具体负责转型发展工作。务实重干打造转型发展亮点工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仅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商丘师范学院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打造特色”的发展路径,试点先行,示范引领,逐步推进学校整体转型发展和特色创建。2010年10月以来,学校遵循“内涵建设有特色,科学发展上水平”指导思想,谋划设计出了“人才分类培养新体系建设工程”、“学术高地打造工程”、“三级科研平台打造工程”、“高层次项目突破与带动战略”、“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外合作交流拓展工程”。据此,学校陆续出台了《商丘师范学院本科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商丘师范学院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实施“人才分类培养新体系”建设工程,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坚持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不断加大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强化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知识自我更新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创业教育体系,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面积3.2万平方米的校外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形成了“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走出了一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新路子。学校还实施了“博雅名师”工程,打造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建立了“一中心、一体系、一平台”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师范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基础教育师资,深受录用学校的好评。为构建学术型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学术教育、基本科研实践和初步科研能力培养,本科生考研率逐年提高,近三年,商丘师范学院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3000多人。学校还以各种技能竞赛为抓手,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几年来,在“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科技文化艺术节”、“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中,有500多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学校创业设计作品《商丘聚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荣获2014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奖。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办联合办学项目,与英国伍斯特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蒂芬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等开展合作办学,目前已开展经济学、物流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展望未来无边春色来天地,有志蛟龙越古今。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将紧紧围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定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多样化需求,瞄准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以信息工程类、财经与工商管理类、文化传媒类等为主要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体系。加强服务社会科研创新平台,面向生产实际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坚持立德树人,完善治理结构,依法治校,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努力建设一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面向生产实际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开放性应用型大学。